沈帥青:手機如可卡因? 科企促使你上癮

City

發布時間: 2017/06/09 02:00

分享:

分享:

有否想過智能手機等同「電子可卡因」,科企正竭盡方法令人對其網站、程式染上戒不掉的心癮?頂尖成癮專家強調,戒手機和戒毒根本沒甚差別。

英國成癮診所Charter創辦人Mandy Saligari剛於教育論壇警告,給予小孩手機和板腦等同送上一瓶紅酒又或一克可卡因,明明各皆針對相類大腦反應,Snapchat及Instagram也有同樣上癮風險,偏偏人們多只關心酗酒和濫藥。

Charter現時高達三分二病人為16至20歲的年輕人,當中不少是視情慾短訊正常不過的13、14歲女生。香港東華三院的預防及治療多重成癮綜合服務中心自2012年成立以來,亦處理過逾270人因電子產品發展出各式沉迷、強迫症,年齡最細僅10歲。

據估計,全球網民去年共花上1萬億小時於應用程式,智能手機用家平均每天會按屏幕3,000次,光看數字已覺得誇張。

Google前產品經理Tristan Harris形容,手機用戶就像在玩角子老虎機,每次拉桿(掃屏)會期待有獎賞,可以是Facebook、Instagram的讚好,也可以是Twitter新粉絲,總之科企就是想搶佔用戶時間,大家愈用得多,它們收入愈高。

Snapchat會顯示連續對話日數,Harris指控那完全旨在令人成癮,有外遊的年輕人甚至焦慮得會託友人代勞對話,以免斷纜。專替商企寫程式利用腦神經反應的初創家Ramsay Brown也指,Facebook決定讓用戶不斷向下拉,正是因為人們會看得更多;Instagram不時會收扣起讚好,稍後才一次過顯示,令用戶有最理想反應。

衞生署調查顯示科企甚為成功,15至24歲港人每周使用互聯網20至50小時的比率,由2003年32.3%急增至2014年51.7%,10至14至兒童組別更由16.3%不止倍增至37.4%。

過去有研究顯示,數碼產品跟吸食可卡因一樣可影響控制衝動能力的大腦前額葉,並增加令人上癮的多巴胺水平,學者甚至相信手機跟毒品或有替代效果。沉迷手機未必如毒品一樣拖垮身體,但專家早已質疑它損害年輕人社交和專注力;東華三院更試過有個案沉迷得曠課數個月。

常有報道稱內地食品商根本不會吃自家產品,不少科網巨人亦處處限制子女使用電子產品,如微軟創辦人蓋茨早前透露3個孩子到了14歲才有手機,已故蘋果教主喬布斯亦沒讓4個孩子玩iPad。

今天不少成年人手機癮深植,家長要像Saligari建議般以身作則實行電子產品宵禁、晚餐無手機等措拖,老實說不是易事,幸而專門應對電子產品成癮的軟硬件已愈來愈多,大可來個親子「戒毒」。

限制手機使用小工具

應用程式(Offtime) - Distraction Free 可助攔截阻礙工作的東西,如來電、社交及遊戲程式等,可設定指定時間不接受任何訊息,且自動回覆重要人士,用戶可於夜深收到詳細報告,確保沒有遺漏任何通知
應用程式Quality Time 追蹤及分析手機用戶習慣,發送每小時、每日及每周報告,用戶亦能自我設限可時能用手機、互聯網或社交網絡
應用程式Onward 下載後即開始分享抗上癮貼士,若用戶用手機、板腦、個人電腦上網太久,人工智能會建議做其他事,也會發報告分析使用習慣
手機外殼Otomos 日本初企Momo計劃8月起發售一款無法輕易拆下的手機殼,可讓父母控制子女的每日電話用量,超出限額時會自動進入睡眠模式,機殼感應到走路動作時亦會鎖住手機
仿製電話 英國險商MORE THAN正測試一款無論重量及尺寸均等同iPhone的膠電話,但它沒有任何功能,僅旨在減少司機無法用手機時的不安感

撰文 : 沈帥青